KittenYang

在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我想停下来做个记号

自从五月初辞职到现在,已有大半年没有上班的经历了,一直在准备人生规划中必做的一件事,在当初辞职时许下的愿景即将兑现的今天,感慨万千,终于要上路了,在转身回顾走过的脚印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做个记号。

时间回到一年半前,那时正值毕业,金黄的阳光,碧绿的操场,悬挂着不同垂布的学士服,那是我对青春最后的记忆。我像一尾鱼群里的小鱼,随波逐流跟着浪潮的方向前进,即使有逆流而上的念头,但还是对抗不了滚滚向前的大势。 即使我和每个同龄人一样,都不想庸庸碌碌上班一辈子,也曾想过创业,也想过改变世界,但这些寝室里的豪言壮语都随着摆在眼前的房租、伙食费、买车买房的现实压力以及自身能力的问题成为了记忆里的幼稚证据,为了生存,为了不甘一毕业就回老家的好胜面子,我们被社会磨平了棱角,成为了一个个魔都的上班族,地铁的常客。

当你失去自由的时候,你才会对自由更加渴望。大学看的一部纪录片——《搭车去柏林》无疑是这个想法的源头,然而没有太多资本,所以只能默默种下这个愿景,工作努力一年,辞职走遍中国。我人生中那些特别强烈地认为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不多,但这就算是其中一件。

就这样我在公司按部就班呆了一年。

大公司可能是人生段落的中止点,大多数同龄人忙着刷 offer 进大公司,在中国哪哪都是军备竞赛,想着怎样在30岁之前升职,4、50岁时挣够钱提前退休,想象着所拥有的一切是一栋房子,几台车子,一个老婆,几个孩子,住进约翰·契佛笔下的中产阶级社区“绿荫山”,无望地回忆青春……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但我觉得有些事情还是有社会通识的,我觉得那样很没意思,我很怕这一切复制到我身上。我这么年轻,就要开始按部就班、一眼未来得生活,这和我一直以来都想和别人不一样的性格严重不符。

辞职之后按照我的计划,先用几个月时间把可持续收入这条高速公路打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其他的都是上层建筑。虽然工作一年有了些积蓄,但我还是想试着可持续发展,毕竟这一趟下来怎么说都得大半年吧。软件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天生带有“被动技能”,当你完成一个作品上架之后,理论上它可以24小时为你带来收益。互联网的可复制性让卖拷贝这种盈利方式的效率变得前所未有地最大化。虽然类似 App Store 这种分发平台才是最大的赚钱机器,但开发者都应该感谢,没有这些平台我们连 70% 都没有,大不了就当只有 70% 的销量好了。关于自由职业工作方面的一些事我以后打算专门做个总结。

度过了3个月的开发期,靠着“余粮”活了下来,然后又花了两个月去考了驾照,终于到了该上路的时候了。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人类经典而且永恒的问题, Why am I?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别担心,前方没有鸡汤预警。在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答案的更替之后,最终我在这两年得出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答案——为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创造有长远影响的的价值。比如拍一部让人思考的电影,作一首美妙动心的乐曲,画一副壮美秀丽的山水画,写一款让人开心的游戏,成为球星,成为金融大鳄,成为一段历史的风云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时候走一遍中国的原因,'cause most of us ,终其一生只能悄悄地来悄悄地离开,哪怕给自己的孩子介绍自己时,都没有一点可以“炫耀的资本”。

我不想给我这次出行带入太多游玩的成分,因为旅游往往是给人一种没有感悟走马观花式的消遣的感觉,我的初衷也并不是旅游,我讨厌商业化的景点。我对自己的国家了解太少,基本都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就像全中国有14亿这个人尽皆知的国情,我也只是在节假日才能感受到。我非常想去感受各地的人文风俗,想了解当地的历史,听当地人的生活故事,和邂逅的旅人分享自己的旅程,结交各地小伙伴,打开心扉,解放天性,完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另外我想以一种边工作边旅居的方式完成这次远行,为此我曾特地跑去俄罗斯做了一次“模拟测试”,我尝试在等车、晚上等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用来工作,以住青旅、短租等节省开支的形式解决住宿问题,我的结论是完全可以长期推广,所以我也会在这次远行途中产出一些工作上的成果。

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浪费得起,我在我的博客首页位置一直放着一句话:Better late than never. 永远不要担心来不及。我并不担心什么浪费职场这宝贵的一年会赶不上别人,没有人规定成功的标准,我只知道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即使最终没有完成这个计划,我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结尾吧,“有些事情不去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 纪录片《搭车去柏林》

我们路上见。

KittenYang

写写代码,做做设计,看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