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enYang

我的职业规划 ...1.0 版

一直以来,我都很讨厌「职业规划」这几个字。我认为人的一生不是靠规划出来的,都是走出来的。我前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深刻地教育了我一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话虽如此,我们也不能一点不去计划,至少大方向还是要有的。二十多年了,你也应该知道自己擅长哪方面、喜欢哪方面了。以及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你也应该知道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就试着给自己拟了个「职业规划」。 1.0 版。

一想到一辈子做个安逸的工程师,老了回想起来的只有整天坐在办公椅上的背影,我就感觉害怕,我觉得这不够 exciting。

来英语流利说实习,除了来学习 iOS 之外,我的另一个目的是想了解王羿(流利说CEO)的一些创业想法以及他是如何运作这家初创公司的。

当我第一次看到王羿的人生经历,我跪了。杭州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Google产品经理——易传媒产品总监,一个不折不扣的“别人家的孩子”。和他的一次午餐对话中,我对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那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日,按照惯例,每个新人都会和 CEO 共进一次午餐,一来为了混个脸熟,二来也让新人对这家公司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说起这个共进午餐的环节,是我之前实习的几家公司都没有过的经历(我在锤子科技的 3 个月甚至没有机会和老罗说上一句话),而恰恰是这个环节,我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对流利说 1/3 的好感来自那次午餐对话,因为在这次对话中,我把一个冷冰冰的公司形象和一个有想法有温度的创始人联系在一起了。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了,你自然会看好他所做的事(绝大多数)。那天一起的新人除了我之外还有几个女生,可能是因为性别原因以及 CEO 长得过于英俊,我觉得她们完全没有跟上对话的节奏,但我不同,我是男的啊,所以我能把所有精力放在与王羿的对话中。以下片段为王羿的随谈,由 Kitten 回忆、整理和添油加醋。

  •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颗被抛出去的小球,因为客观条件存在的事实,每颗小球都会有不同的初速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质量,这些东西决定了小球最后会落在的地方。然而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虽然轨迹各不相同,但细看你会发现,每条轨迹的开始阶段其实差距并不是很明显,然而越到后面就分得越开。这就像我们读高中、读大学的经历,很多平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同学,每天和你混在一起,你并没有发现他有多少厉害,你看不见你们之间的差距。但毕业之后,或者工作几年之后,你突然发现当初那个和貌似「差不多」的同学开了公司,买了房子,生活忙碌但十分精彩,而你却还像个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在那懒洋洋地泡着澡。我们永远不要小瞧自己的潜力,很多事情,即使你断定自己做不到,你也去试试,通常情况下,你的断定是经不起你的执行的。

  • 回想过去的路,我觉得人生的重大抉择也就四五个,这些真正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

  • 事情都是代码( Kitten 旁白:这里用代码泛指执行力)跑起来的,不是靠一帮人在小房子里想出来的。拿互联网这个东西来说,一开始是美国几所名校(UCSD,斯坦福等)的研究项目,但这帮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今互联网这个概念的,然而研究着研究着发现这玩意可以传送 bit,于是就有了互联网。所以你看,任何东西都不是上帝安排好,没有哪个人是上帝跟他说世界上应该有个叫互联网的东西,它长这个样子,你去做出来。不是这样的,所有东西都是做着做着才发现原来可以这样,于是就有了。

  • "Just hit the ball out of the park." 这是美国的一个俚语。在美国,如果你是一个 baseball rookie,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把球打出公园,也就是所谓的本垒打。打中一次有人会说你是运气,打中两次三次你就会被各路星探、媒体关注了。所以在任何领域做为一个 rookie,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做你该做的事,然后不断打出本垒打。

  • 每个人都有想法很多的时候,那时候往往心血来潮。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用文字梳理你的思路,把它写下来,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写不下去,这就说明其实你并没有彻底想清楚这个事情,你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这种方式会帮你过滤掉很多不靠谱的 idea ,留下的那些就是精华了。

  •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别想着一步到位,先做出来。

  • You try ,you learn. 不要害怕犯错,犯错是常态。错误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你避免错误。

...

创业的人想的东西就是不一样,这也是我一直想亲身尝试的一件事。我从大一就萌生了不靠谱的创业念想,一到周末就跑去给各种创业活动当志愿者、参加黑客马拉松认识技术大牛、听投资人/创业者的分享会、拜访一些初创企业,在大二和几个学长在学校外注册了个公司,就算开始创业了。每天读着鸡汤文,被成功学洗着脑,幻想着公司做大的那一天。现在看来,这些都太停留于表面。我逐渐意识到,出入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场合对于当初什么都不会的我来说毫无用处。技术大牛不会因为你脸熟就跟你做朋友,他们只会和技术过硬的人交往。投资人不会因为你的一张嘴一个创意就看上你了,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你先回去做个 App 出来吧。所以我就滚回去闭关修炼了。

带着这些被羞辱的经历,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技多不压身的重要性。之后一年也就是大三,我开始疯狂地充实自己,学了指弹,学了滑板,最重要的是,我能独立开发 App 了。我当时还暗自心想,这下总算可以挺着腰板出入投资圈/技术圈不用担心被羞辱了。然而那个时候的我却又没有动力了。也许是因为成熟到了一定程度,也许是之前参加了太多过于空洞的活动,导致我现在再看这些社会上所谓的创业活动/投资沙龙,一个个都是名字取得花里胡哨却没有一个靠谱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变得做事不再靠的一腔热血,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天不怕地不怕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整天抱着不切实际幻想的简单少年了。

所以我现在的心态是,深造技术,拓宽眼界,结识人脉,厚积薄发。在可预见的3年内我会继续在技术这块深造,等到了一个自己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找一个产品经理的岗位干,我一直认为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是很恐怖的,而且产品经理要求的职业素养比一个工程师要全面的多,这是我能想到的创业之前最好的跳板。当然我的最终归属还是创业,原因很简单:

一想到一辈子做个安逸的工程师,老了回想起来的只有整天坐在办公椅上的背影,我就感觉害怕,我觉得这不够 exciting。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实践它。

KittenYang

写写代码,做做设计,看看产品。